020-34371477

020-34385911

13316087099

15815815407

当妈后,我的内心总有个婴儿在哭泣——那些被“母亲”身份唤醒的早年创伤,你看见了吗?

发布时间:2025-10-19 14:44:05    点击:9
分享到:

文|心理咨询师陈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孩子哭个不停,你却非常抗拒和烦躁,不想抱他也不想喂他,想要逃走;

喂奶时,你面无表情,只想快点结束;

孩子伸手要你,你却下意识地躲开,甚至莫名愤怒……

然后你开始自责:“我是不是一个坏妈妈?”

你不是坏妈妈。

你只是,也在某个时刻,变成了曾经那个没被好好爱过的婴儿。


 

一、为什么我当妈后,好像一切都变得混乱了?

很多女性在成为母亲后的头三年,会陷入一种“说不清的痛苦”里:
失眠、焦虑、孤独、情绪失控、对伴侣不满、对生活无力……

表面上看,是因为照顾孩子身心疲惫、失去个人空间、支持太少、身份转变太突然。

但心理咨询中发现,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你内心那个曾被忽略的婴儿,被唤醒了。


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同样是喂奶,有的妈妈表现得温柔平静和满足;有的妈妈却面无表情、甚至粗暴对待孩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哭,妈妈就心疼得不行;而有的妈妈却好像听不见、看不见、甚至想逃离?

答案,可能藏在你的婴儿时期。


成为父母后,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婴儿的形象可能会被激活。

这个内心的婴儿,是富足的还是匮乏的?这或许决定了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

如果一个女性在婴儿期经历过被冷漠、被拒绝、被抛弃、被忽视的创伤,那么当她成为母亲时,这些曾经被隔离、被压抑的被病理性养育的体验,会被激活,像幽灵一样,漂浮在她和孩子的关系中。

 


二、你的婴儿期,决定了你如何当妈妈

婴儿出生后,在心理上最首要的就是对母亲的情感依附,具体表现在母亲与孩子的接触、言语表达、亲吻、凝视、表情等,这些微观体态的互动,是真正体现母亲养育的核心环节。

《未竟的依恋》一书中写道:“成为父母对于在依恋方面有创伤的照顾者来说,意味着他们要再次体验到一些负面情绪”。

带着未愈合的创伤进入新的母婴关系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不可避免地要再次体验到那些与创伤相关的负面情绪,并深刻影响她们当下的养育行为。


有不少女性,她们还是婴儿时,被麻木、迟钝、毫无共情地对待。

她们的母亲因为自身的人格水平或者糟糕的处境,无法给予婴儿需要的身体亲密、安抚、温柔的话语、凝视。这让婴儿痛苦和绝望。

为了存活下来,婴儿必须很早就发展保护的方式,将痛苦的情感压抑下去。如果这种防御可行,她们中大多数人,也许能勉力着生活、工作。

但是,如果她们成为母亲,面对着她们的孩子,早期的创伤性体验会弥散开来,防御也会逐渐崩解,原本比较有序、比较稳定的心理世界,会像融化的冰河,让支撑着她们精神力量的结构,一块儿一块儿坠入冰河。


温尼科特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回应婴儿的需求,建立深厚的母婴依恋,母亲在互动中需要让自己的心理状态部分“退行”回婴儿期(内在婴儿状态),以达到与婴儿情感“同频”的境界。而这种心理上的靠近与共鸣,正是健康母婴关系的基石。

然而,这种旨在建立联结的“退行”,也如同一把双刃剑。

它让母亲得以贴近婴儿世界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她心理上的防御屏障,使得她自己早期的被养育经验,特别是那些未愈合的依恋创伤更容易被当下情境所唤醒。

很多女性在生育孩子后被激活了曾经自己在婴儿时期的创伤,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照料这个小婴儿。

她们会面临养育困境: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她们的母亲功能实际上是处于受损的状态。


你小时候没被温柔抱过,如今抱孩子时,身体会僵硬;

你小时候哭闹没人理,如今孩子哭,你会烦躁或麻木;

你小时候没被好好注视过,如今你也很难深情地看着你的孩子。

这不是你的错。

你不是不爱他,是你不知道“爱该如何表达”。

 


三、创伤的代际传递

最让人无力的是:
很多女性拼命想摆脱母亲的影子,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她——冷漠、易怒、缺乏耐心、无法共情……


因为你不仅在照顾婴儿,还要面对生命中早期的艰难存在。你可能在无意识地被那些幽灵所“操控”,把这种没有被觉察跟解决的创伤传递给你的孩子,并造成无法言说的痛苦:

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遍遍唤起着她不被爱、被抛弃的痛苦;

孩子在被母亲照料的过程中一遍遍体验着被忽视或者被敌对的伤害。

这就是创伤的代际传递。


在《育婴室里的幽灵》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抑郁的妈妈带着她五个半月的孩子来到了治疗室。治疗师观察到,这位妈妈尽管给了孩子充分的营养和身体照顾,但她和孩子的连接非常微弱,当孩子处于不舒服和焦虑的时刻,孩子并不会求助于妈妈;当孩子在哭泣时,她也无法去安抚好孩子。

治疗团队成员都有一种感受:这位妈妈自己好像把自己锁在了某个私密的恐怖中,遥远、隔离,很少能看到她有照顾能力的表现。


在一次测评访谈中,孩子因为测评声音的刺激害怕,开始哭泣尖叫,但她没有向妈妈寻求安慰;而妈妈看起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做了一个心不在焉的姿势去安抚孩子,然后就放弃了,看向了一边。孩子的尖叫哭泣持续了五分钟,这五分钟内妈妈没有再尝试做出安抚孩子的行为,最后是治疗师建议说孩子太累了,可能想家了,才结束了访谈。

回顾整个过程,治疗团队意识到了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就好像没有听到孩子的哭声一样!为什么这个妈妈听不到她孩子的哭声?


带着这个关键问题,治疗师团队开始挖掘妈妈的故事。原来,妈妈自己是个弃婴,她的母亲在生下她和弟弟后患上了产后精神病,并且试图自杀。而自杀没能成功,她只能在医院度过余生;孩子便交给了姑姑抚养,而孩子几乎都不知道母亲。妈妈成长于一个混乱的家庭,她的父亲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她的主要抚养者也总在变换。在妈妈的成长中,被抛弃、被忽视、丧失是主要基调,她没有得到过好的养育,她的哭泣没有被她的养育者听到。


这也能够理解为何妈妈无法听到孩子的哭声。妈妈的疏离、隔离是她抵御悲伤和不能忍受的痛苦的防御,她在内心关闭了自己作为孩子那扇哭泣之门,正如她坚定地关闭了她的孩子的哭泣之门。

在她们之间,不是孩子和母亲,而是两个哭泣的孩子。

所以,尽管妈妈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好妈妈,但她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小孩子的悲伤、眼泪和那些不能言说的苦痛阻碍着她靠近孩子,让她与孩子始终保持着距离。妈妈被抛弃和被忽视的体验正在她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


这也是很多有过早期创伤的妈妈在抚养自己的孩子时感到最为无力和无助的地方。

她们小时候没有体验过被爱,没有受到好的养育;而在自己成为母亲后,明明想要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爱,明明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童年,但又会在很多不由自主的时刻,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未被满足的体验,未愈合的创伤便如同被妈妈们背负着的“幽灵”,飘荡在育婴室中,在无意识中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四、你可以不重复悲剧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些,我想告诉你:

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我们需要正视伤口的存在,学着一点点去打开自己的感受,停止对痛苦的压抑和隔离,也才能停止我们在无意识中把痛苦加诸于孩子身上。

这个部分,你也可以选择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心理咨询是一个“让你被听懂、被看见”的空间。

在这里,你可以:

 

说出那些“说不出的痛苦”

比如:“我好像不爱我的孩子”“我后悔当妈妈”……这些在别处不敢说的话,在这里可以被安全地接纳。

许多妈妈内心有着隐秘的羞耻感,觉得自己的感受“不正常”、不应该有的,而咨询室正是卸下这些负担的地方。

当痛苦得以被言说时,处于痛苦之中的那个人才能够被真正的看到。


在诉说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咨询师看到,同时也是你发现那个一直被自己忽视、压抑的部分。

在和咨询师的安全环境中,讲述你的故事,这也是你在与那些被隔离掉的情感重新链接,与那个恐惧和无助的自己链接。

当这些童年的痛苦伴随着记忆一起被再次体验到的时候,无意识中的认同和重复也才能够真正按下暂停键。

 

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

咨询师会帮你联结现在的困境和早年的经历,你会慢慢看清当下自己的情绪与反应,其实都有迹可循。

面对孩子时你的僵硬、无措甚至回避,并不是因为你是不称职的妈妈,而是此刻你“母亲”的身份,激活了你早年的无助与绝望,那个未被好好回应过的婴儿并没有消失。

你会逐渐明白:“原来我不是糟糕,而是受伤了。”


创伤总容易让人怀疑自己,特别是当那个施加伤害的是本该保护你、爱你的人时。你会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太糟糕了,所以自己才不被爱。当自我贬低的信念深植于心时,也难以客观审视自己,忽略自身蕴藏着的力量与更多的可能性。

咨询师会陪着你一起,温柔而坚定地掀开这层自我否定的帷幕。我们梳理过去,不是为了归咎于谁,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的自己,理解你为何会在某些时刻身不由己,理解那些限制你表达爱的无形框架从何而来。

所以,请停下对自己的苛求,对自己多一些包容和共情——像你渴望被对待的那样,去对待此刻仍在努力着的自己。

 

打破代际传递的循环

听见作为婴儿的自己的需要,看见内在小孩遭遇的过去的痛苦,修复你内心的创伤,你才能听到自己的孩子的需要,真正“自由地爱孩子”,而不是重复创伤。

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你可以获得新的关系体验。在这里,表达愤怒是安全的,痛苦和悲伤是会被抱持理解的。在支持性的关系中,你可以穿梭回过去,重新体验被遗忘的感受,悲伤得以被允许,冰封的情感也一点点消融打开。


而这个充分去体验、表达的过程,也是你倾听、一步步靠近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的过程去听见她曾经未被回应哭泣,看见她曾经未被看见的恐惧,回应她曾经被忽略的需求。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唯有当你内在小孩得到安抚,停止哭泣时,你也才能够腾出心理空间,真正听见你的孩子的哭声。

此时的你,有了新的关系体验,重写更新过去的经验,重塑新的关系模式,建立新的母婴关系,真正打破代际传递的循环。

 

找回你对生活的掌控感

养育中的无力,常常蔓延成对整个生活的失控。

而通过咨询,你不仅能学着去理解自己的母婴关系,也能获得支持,重建一个更稳固、更有弹性的自我,在创伤后成长。

在修通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再被创伤和情绪左右,可以找回人生的掌控权,做主动选择的“主导者”。可以学着去探索生活的其他角色,不只是妈妈与孩子,还有伴侣、工作,更重要的还有你自己。重视自己的感受,脆弱时能够求助,疲惫时允许自己休息,尝试新的事物、丰富自身体验。


当你的世界不再仅仅围绕着“母亲”这一身份转动,而是以自己为起点,掌控感也将一点点重新回到你的手中。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陈婕老师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温馨提醒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wap.020xlx.com,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可以联系m.020ljx.com,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预约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询预约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广州李建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江南西总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1703室(广百新一城楼上)

江南西分部: 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3006室(广百新一城楼上)粤ICP备16042130号 技术支持:华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