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孩子坐在沙盘前,只是默默地摆弄着那些小玩具、小房子和小人时,你心里会不会冒出这样的问号:“这真的有用吗?这不就是玩吗?”
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我经常被家长们这样问。尤其当孩子被建议进行沙盘游戏咨询时,许多父母的脸上都写满了困惑和疑虑。
今天,就让我们放下那些专业的术语,从一位父母的角度,一起走进孩子的“沙盘世界”,看懂这种“无声”的咨询如何起作用。
一、 当语言失效时,游戏是孩子的母语
我们成年人遇到烦恼,倾向于找朋友倾诉,或者自己理清思路。但孩子,尤其是低龄儿童,他们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往往无法清晰地用语言识别和表达复杂的情绪,比如“我很焦虑”、“我感到被忽视”或“我对父母的争吵很恐惧”。
而沙盘游戏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能够用自己的“母语”——也就是游戏——来表达内心世界。尤其是那些不能通过语言言说的恐惧感和创伤反应,可以通过沙具的选择和摆放更安全地表达出来。
沙盘提供了一个“不受打扰的自由空间”。
在这里,没有对错,没有“应该怎么摆”的指令。孩子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创造者。他选择的每一个沙具,构建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和象征。咨询师要做的,是陪伴、观察和理解这种独特的“语言”。
二、 沙盘里的小世界,藏着孩子内心的大宇宙
那么,具体怎么看呢?沙盘是如何反映孩子的内心和家庭关系的?
1. 反映孩子的情绪和压力状态
沙盘的主题与氛围、沙具摆放得有秩序或混乱等,都是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孩子当下的情绪和压力状态,映射出孩子当下的内心世界。
例如,一个孩子的沙盘里总是出现战争、坟墓、被困的动物等意象沙具,而另一个孩子的沙盘里摆放着的是宁静的花园、和谐的家庭和可爱的动物;
这两个沙盘的主题与呈现出来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摆放沙具的孩子内心的情绪状态也会是不同的。
沙盘的整体氛围往往是孩子内心基调直观具象的反映。
又例如,有的孩子会把沙具摆放得极其整齐,条理分明;有的则可能把所有的玩具都混乱地埋进沙子里,或者搅成一团。这些也都会折射出孩子内在状态:
过度的秩序可能暗示着孩子内心的紧张和对控制的渴望,需要用外在的规则来稳定内心的不安;
而混乱可能代表着他内心的迷茫、混乱或是有着他无法处理的情绪压力。
2. 孩子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
小小的沙盘,还会是孩子内心世界运作的投影,观察孩子对沙具的使用,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他对自我的认知,他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和关系模式。
孩子在摆放沙具时,会把“我”放在哪里呢?
观察孩子在沙盘中如何安置“自我像”(一个代表他自己的沙具)至关重要。这个“我”是躲在角落,还是站在中心?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是独自一人,还是身处人群?这直接反映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感。
在孩子沙盘世界中,“我”是如何和这个沙盘联结的呢?
当象征“我”的沙具放置到沙盘中时,孩子会自然地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投射到沙具身上,并由此来创建整个沙盘构局。我们可以看看孩子摆放的其他人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他们是背对背,还是面对面?是在战斗,还是在合作?这些也就映射着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体验。
3. 家庭关系的“微缩景观”
当事人对沙具的摆放方式/选取模型/放东西的态度等,都是分析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于小孩子的咨询和整个家庭的咨询,孩子是因为很难讲清自己的想法所以需要在游戏中观察,而家庭沙盘咨询(整个家庭一起玩这个游戏)中,则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家庭合作的模式。
家庭成员界限与入侵:比如,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地盘”摆满了书和攻击性动物,一个与人类相关的沙具都没有。这清晰地划出了他的心理边界:“这是我的世界,我需要空间,不喜欢被打扰。”而当妈妈未经同意就把一个“他”放进去时,孩子虽然没发脾气,但因为地盘被打搅了而很不开心。
这个场景其实复刻了他们的日常相处模式:孩子不爱和父母分享生活,渴望独立空间,父母无意中“入侵”,孩子默默忍耐。
家庭的互动模式:我们还会观察,是一家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个场景,还是各自为政?是否有家庭成员(比如父母)不断地去“修正”或“指导”其他成员摆放?沙盘里的互动模式,常常是家庭日常关系的真实写照。
比如,一个在选取玩具模型时总是犹豫不决、不停看咨询师表情的孩子,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已经能看出来这个孩子的性格,和他家庭的教育模式了;或者家庭咨询中,一家人一起合作玩,其中妈妈自己不摆放自己的东西,反而一直在往丈夫和孩子摆的东西里,添加自己想放的东西。
一个控制欲强的家长,在沙盘中也可能不自觉地想去控制整个世界的构建。即使这个母亲自己什么都没说,咨询师也能够大概了解这个母亲在家庭中的表现。
4. 特别情况的解读:当孩子说“没感觉”或“就想搞破坏”
有的孩子来到沙盘室时,不会像其他孩子一般表现出对沙盘游戏的好奇和探索,他会说“我对这些玩具没感觉”,家长此时可能会着急了,是否沙盘游戏不适合孩子呢?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如果孩子对沙盘里的东西没有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不一定是孩子不配合,反而可能意味着孩子缺乏没有充分玩耍的经验,或者在生活中也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感受,过度依赖外界赋予的“标签”(比如“好学生应该做什么”),而失去了自主产生喜好和连接情感的能力,心理发展是停滞的。
在沙盘这个“无标签”的自由空间,反而让他感到不知所措和焦虑。这需要在咨询过程中慢慢引导他,让孩子创造力流动出来,找回他玩的天性,回到他此时应有的心理发展阶段,孩子会发现沙盘“好玩”。
有的孩子可能是带着很强的“攻击性”来到沙盘室的,“我就是想全部搅乱”,这样的情况对于咨询师是不小的挑战,但这也是处理和干预的关键点。
如果孩子想做的就是把所有玩具抛起来、插进去、搅乱,他觉得这样很好玩。这未必是“坏”的象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内在的、想要打破过度束缚的冲动。当规则和压力让孩子感到窒息时,他潜意识里需要通过这种“破坏”来释放压力,重新获得一种原始的自由感。咨询师会把这看作一种表达,而非问题行为,并会尝试去理解:是哪些“秩序”让他感到难受了?
三、 沙盘咨询是如何一步步帮助孩子的?
了解了沙盘如何“反映”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它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第一步:让无意识意识化
很多困扰孩子的情绪和冲突,都深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说不清道不明。沙盘游戏像一个桥梁,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冲突,具象化为一个看得见的沙盘世界。
当孩子看到自己摆出的混乱战场或孤独的小孩时,他其实是在“看见”自己的内心。而咨询师通过温和的提问和反馈,像一面镜子,让孩子有机会“看见”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内心模式。
比如,有个厌学的小女孩在摆沙盘时,留下了一块光秃秃的蓝色底板,没有用沙子覆盖。咨询师看到后,用充满好奇的语气问:“我看到这里有一片蓝色,你设想的是一个水塘吗?”
孩子回答说:“不,我只是没想到拿铲子把它铺平。”
你看,这个简单的对话包含了巨大的智慧。咨询师没有说“你这里没做完,你偷懒了”,而是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邀请孩子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
这个孩子渐渐认识到:其实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其实有很多可以主动去做的事情,被她刻意地忽略和回避了。再后来,她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或许是在逃避改变自我的责任,甚至潜意识里想把这份责任交给咨询师。
第二步:在安全的环境中宣泄与疗愈
沙盘是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孩子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表达愤怒、恐惧、悲伤,而不会被批评和指责。他可以捣毁一个世界,也可以重建一个乐园。
这种象征性的宣泄本身就有巨大的治疗意义。他内心那些被压抑的能量,在这里得到了安全的释放。
第三步:练习重建与整合
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不是一直停留在问题里,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力量。
咨询师会和孩子一起讨论:“河对岸的小人,要怎么过去呢?” “这辆陷在沙子里的汽车,它需要什么帮助才能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在面对混乱的情绪,他有了一个可靠的理解他的盟友。
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孩子可能会在一次次的沙盘游戏中,逐渐尝试新的摆放方式:
也许那个曾经躲在角落的“自我像”,这次勇敢地站了出来;也许混乱的世界开始出现秩序和生机。
这个重建的过程,就是孩子内心世界自我疗愈和成长的过程。通过沙盘,他练习着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也变得更有力量和秩序。
第四步:改善亲子关系
对于家庭咨询而言,沙盘像一面镜子,让父母清晰地看到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当父母意识到“原来我习惯性的指导,在孩子感受里是一种入侵”时,改变就已经开始。沙盘为家庭的沟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写给父母的话:
与父母的工作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重要的部分。很多父母会问咨询师,除了带孩子做沙盘,我还可以做什么来帮助孩子呢?这里给各位焦虑的父母三个可供参考的做法:
1放下评判,给孩子一个宽容的空间:
请不要在孩子做完沙盘后,追着他问:“你为什么要这么摆?”更不要批评他摆得“不对”或“太乱”。家长的任务是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解读的工作请交给专业的咨询师。
2信任过程,保持耐心:
孩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内在世界的重建和整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可能需要很多次沙盘,才能看到显著的变化。请相信咨询师,更相信你的孩子。
3与咨询师保持沟通:
定期与咨询师交流,了解孩子的进展,并听取咨询师关于如何调整家庭养育方式的建议。孩子的改变,需要家庭共同来创造的支持性环境。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温馨提醒
心理咨询预约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询预约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广州李建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江南西总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1703室(广百新一城楼上)
江南西分部: 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3006室(广百新一城楼上)粤ICP备16042130号 技术支持:华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