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4371477

020-34385911

13316087099

15815815407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准备手册(心理咨询前来访者必读)

发布时间:2025-08-23 11:31:33    点击:10
分享到:

01.

什么情况下,我需要去看心理咨询?

 

其实从广义上说,没有谁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一般在以下5种情况下应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第一种是有心理困扰、出现心理危机时求助

比如,抑郁、焦虑、强迫、睡眠障碍、创伤问题、躯体化、成瘾问题等等,这些症状对当下的学业、生活、工作等造成困扰或压力的,情绪问题是外在症状表现比较容易被觉察到的,也是很多走进咨询中的原因。

 

第二种是在面临人生重要决定时,比如在选择爱人、选择工作时,因为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这时就需要另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第三种是在有烦恼,而且这种烦恼不断地出现,自己无法排解时。

比如,恋爱问题、婚姻问题是亲密关系中容易出问题的主要形式,主要的原因是亲密关系最容易重复早期的养育关系模式,相处过程中发生问题容易激活心理创伤,导致关系破裂或丧失等。比如失恋、恐婚、婚姻危机、出轨、离婚、伴侣沟通、性问题、亲子教育问题等。

 

或者是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比如你老是在同样一类问题上深陷泥潭,那就应该求助。比如,有些女孩在亲密关系中反复遇到渣男,有些人在每一段工作中都做不长,还有人和权威相处问题,在职场中和领导总是处不好,导致发展通道受阻等等……

 

第四种是个人成长问题。

这类来访初期可能并没有需要解决的现实困难或心理问题,只是出于个人的长期发展需要来进行咨询。当然,也有进入咨询以后慢慢被看见的议题。

 

第五种情况,是专业的成长需要,比如,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在此之前,是非常有必要先进入一段咨询关系来体验的,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更因为要保持咨询师身份的职业胜任力而持续的进行心理咨询。

 

 

02.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你可以和咨询助理描述你的情况和诉求,让助理帮你推荐哦。

 

这里给出一个参考,可以我们的沟通更为高效。

l1.描述你的年龄、性别、所在地、工作等基本信息,可以进行模糊处理,如国企基层人员,处级公务员,在校学生等等。

l2.描述你的心理问题现状,包括症状、问题、痛苦、持续时间、诱发事件(如果有的话)

l3.如果有精神科就诊记录,请附上医生诊断以及服药情况 。

l4.如果有过往心理咨询经历请简单描述每一次开始和结束的原因,大致的持续时间。

l5.咨询费用的预算。这个很重要,心理咨询师不一定是越贵越好,匹配更重要。

 

作为来访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01 明确自己的需求: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在选择咨询师时,我们不需要避讳自己的喜好,比如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咨询师的风格。

 

有人面对异性咨询师更能敞开,有人则更安心于同性陪伴;有人偏好年纪大一点、像长辈一样的引导感,有人希望咨询师跟自己同龄或更懂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有人喜欢咨询风格偏温和陪伴的,还有人更喜欢耐受一阵见血,对自己扰动强一些的风格。

 

去思考我们想象中能敞开心扉的那个类型的人,这对于后续咨询联盟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没能找到自己的具体需求,可以阅读咨询师的简介和照片,了解更多关于你要选择的咨询师的情况,尝试找到一个你可能有共鸣的人,遵从内心的感受。

 

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往往是我们未满足但又急需满足的需求,难以在意识层面被我们觉察,而出于直觉的判断,常常是它们的表达。所以当我们会被特定的咨询师吸引时,或许是出于潜意识的影响。

 

02 寻找对你的议题领域更擅长的咨询师

 

一位咨询师往往会花费数年时间专攻某些特定领域,这样可以在帮助来访者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更加有针对性、富有成效。

 

选择一位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相符合的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每位专业的咨询师都可以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来让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包容,共同觉察和探索影响来访者情绪的想法。但专攻某些特定领域的咨询师,经手处理类似情况的案例更多,能更有效地解决一些来访者的问题

 

03 选择自己能负担起的咨询师

 

清楚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相匹配的咨询师。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若你勉强自己选择了难以负担的咨询师,这段关系在你见到咨询师前已经给你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心中难免会产生怨言,这也不利于关系的建立。

 

‍‍‍‍‍‍‍‍‍‍‍

03.

心理咨询一般需要的时间和次数是怎样的?

 

正规的个体心理咨询一般一次需要50-60分钟左右的时间(初次受理时咨询可以适当延长)。

 

家庭咨询或伴侣咨询可能延长至90分钟以上。

 

咨询频率一般为每周1次。稳定的时间安排有助于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逐步推进问题解决。

 

心理咨询需要的次数则和问题相关,也没有标准答案。

 

美国心理学会(APA)官网中一项主要的研究表明,50%的来访者在8次咨询后呈现好转,而75%的来访者在接受咨询6个月后明显好转。

 

如果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告诉你,我一定可以几次搞定你的问题,那多半是一个江湖郎中。

 

做多长时间的心理咨询,从来访者因素来看,取决于五个关键因素:

 

一、问题的难度。

 

比如,同样是因为抑郁症而来的来访,如果是轻度的,显然和中度和重度的来访需要咨询的时长显然是不同的。

 

二、来访者的人格成熟度。

 

倘若来访者从小就得到了家人体贴的照顾,自身情绪稳定,乐观,有信心;

 

而另一位来访者从小就在父母不断的争吵中长大,想到未来就悲观,缺乏信心。

 

而前者想要缓解抑郁情绪,通常也会比后者更快一些。

 

三、问题的复杂度。

 

有些人的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有很多抑郁、长期弥漫的低活力、或者是人际关系问题、休学问题背后往往由长期的养育成长过程的创伤,需要一点点清理,这个时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善。

 

倘若除了焦虑抑郁的问题,还叠加了人格障碍,在心理咨询中经常遇见的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那么要解决起来也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困扰形成于幼儿期,或者更早期的婴儿期,那所需要的时间就比较久了,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四、个人目标。

 

比如,一些失恋痛苦的人,只是想在咨询中倾诉一下,缓解一下负面情绪,也许1次就达到了他期待的效果;

 

但深入咨询后发现,他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影响,在每一段感情中都会他都会被分手。如果这位来访者的过往阴影没有解决,可能下一段感情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心理咨询的时长,也就会因为来访者最终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变得不同。

 

五、你投入时间和金钱的预算

 

不同的咨询长短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同,在更多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会努力去确认来访的咨询目的是什么,并且咨询何时结束,其实是一个双方共同的决定。

 

你对于在心理咨询服务上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的计划,也是会影响咨询次数的。

 

自己所能承受的咨费范围,对于咨询次数的期待,这些都可以在初次面谈时与咨询师开城布公的沟通。

 

你可以非常直白地告诉咨询师,比如“我现在有抑郁的情绪。我想花三个月的时间来看看心理咨询是否可以帮到我。”

 

那么对咨询师来说,他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框架的时候,也会去思考我如何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帮到你。也许在三个月结束的时候,你会改变你的主意。

 

而你作为来访者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勇敢地在心理咨询中去谈论你自己,帮助你的咨询师更多地了解你,然后一起创造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

 

‍‍‍‍‍‍‍‍‍‍‍

04.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能做和不能做的

 

1、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心理咨询不能强迫你的伴侣回心转意,心理咨询不能让你的老板给你升职加薪,心理咨询也不能让你的父母改变他们的想法……

 

心理咨询从来都不是为了替我们解决现实问题,那些反复纠结的选择,那些犹如跌入深渊的困境,那些不能言说的痛苦,咨询师不会帮你决定,也不会帮你扛起生活的重担,也没办法转移你的情绪。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共情你的感受,分析你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

 

很多时候人出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太关注事情的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导致视野狭窄,钻牛角尖而出不来。咨询师的作用就是让他看到更多,更立体,更全面,这样来访就可以超越以前阻碍和禁锢他的东西,走向更开阔的人生。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更重要的是,如果来访学会了遇事扩大思考的背景和角度,以后不管咨询是否还在继续,这种让自己不断变宽阔的进程都会一直持续下去。

 

2、不能给你建议,但是能够陪你深入到你的内在世界

 

为什么心理咨询不给建议不讲道理?因为建议是最廉价的东西,网络上搜索一下,或者问个朋友,刷个帖子,都会有无数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可问题是你听了这么多建议,真的改变了吗?其实你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无法行动。你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有太多的情绪,太多的内耗,太多东西被卡住了,根本动不了。

 

而心理咨询并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会充当帮助你照见自己的镜子,陪伴你去发现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去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去充分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你移除成长的障碍,更好地成为自己

 

比如,很多人自我价值感低,很自卑,是因为他们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错误评价,但是我们想要了解我是谁,又必须要去借助一个外在的客体。在他们早期的生命中,父母一直充当的是一面哈哈镜,要么对他们过度贬低,要么过度夸大,这导致孩子形成的自我是扭曲的。

 

而咨询师会充当一面干净平滑的镜子,帮助你去照见自己真实的样子是怎样的,没有好坏优秀差劲这些评价,因为你的每一面其实都是属于你自己的特质,都值得存在和被确认。这些特质会在咨询师的镜映当中,你一次一次的去看见和得到修正。

 

你会发现,原来我不是像我父母口中说的那么笨,我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的,我的领悟能力也很强。你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发现了更立体、客观、完整的自己,你对自己的认知、自我评价,你的自尊水平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许多人聊着聊着,明明问题还在眼前,却感觉自己变得不一样了,或许是因为,我们终于有机会在另一个人的注视下,重新认识自己。

 

那些被未知恐惧压垮的勇气,那些被繁杂情绪扰乱的念头,那些内心的混乱与冲突,那些被无形的手推着走的选择,在一次次对话中被摊开,被晾晒,被梳理,被充分表达。我们终于可以在一个安全的、保密的、不带评判的空间里,被允许脆弱,被倾听,被看见,被接纳

 

现实犹如巨石,依然横亘在我们的眼前,但我们开始尝试去理解为什么这块巨石让我们如此的痛苦,愤怒和绝望。去卸下因为这块巨石所带来的额外负担,学会寻找其他出路的机会,甚至欣赏周围的风景。

 

3、会带给你生命中的新体验

 

心理咨询提供的是一个新的体验,这个新的体验是通过咨访关系这个新的客体关系实现的。

 

对于一些来访者来说,在早年经验里,他们常常处在一个在被惩罚、被否定、被忽视、被恐惧支配的状态中。他们成长需要的养分,比如爱、抱持、涵容,都是严重缺乏的。

 

因为他们的养育者,也有各种人格缺陷和创伤,没有办法去满足孩子,就会导致孩子安全感不足、自我价值感低、敏感、脆弱、讨好,形成回避、焦虑等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现在他们成年了,想要重新养育自己一遍。这些在母婴关系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要回到关系当中才能够被修通和解决。

 

而咨询师就充当了一个刚刚好的60分的妈妈的角色。心理咨询师会带着来访内在的已经停滞发育成长的内在小孩,重新走一遍养育的过程。

 

这也是来访重新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与人建立关系,如何建立链接,如何客观地看待自己,如何建立边界,如何表达,如何处理情绪,照顾我们的感受,如何面对分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原生家庭里不会的,没有学到过的生命的课题。

 

所以咨访关系很像是一个训练场,也很像是一个未被污染的培养皿,重新再培养这个小树苗。咨询师能够抱持住你的任何想法,涵容你的负性体验,给到你共情性的会应。

 

那么在这个安全的、被充分接纳的、没有那么多外界的刺激和压力的环境里,你和咨询师这个真实的、人格相对成熟的人去互动。咨询师作为一个善意而真诚回应的客体,和你过去的客体完全不一样的人,全新地对待你(陪伴、倾听、理解、无条件关注),和你建立一段安全信赖、能被理解和回应的关系。

 

这种修正性、颠覆性的情感体验,对你而言,不仅仅是认知的改变,更是直接的情感修正。在这个互动过程当中,就会矫正你之前被塑造出来的不良的模式,逐渐建立一种安全型的内在关系。

 

所以,如何去建立安全感,它不是靠你在头脑里知道的,而是你真实的和这个人互动过程当中感受到的,原来被抱持、被接纳是这样的一种感受,你的内在就会慢慢地产生变化,变得不一样了。

 

你的内在模式调整了,当你重新回到外界的其他的关系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去建立一段健康、平等尊重的关系。

 

4、很可能不会让你一直感到满意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会,以为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

 

本身让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感觉到舒适的部分,是如空气般贯穿在整个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包括共情、积极关注、尊重和温暖、真诚可信,以及好奇。

 

有些时候,心理咨询也是很痛的,咨询师不会永远让你感到高兴,毕竟一个人要改变一些固有的习惯、模式,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是充满着快乐的。

 

体验痛苦在心理咨询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症结往往是在那里。当心理咨询触碰到了来访者的问题根源,当事人要重新感受一遍让其不舒服的感受,来访者潜意识里会恐惧、排斥和抗拒,当心理咨询深入时,他们会很痛苦,想要逃离。

 

如果痛苦对你来说太过于强烈,让你无法承受,就需要向咨询师反映这个状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咨询师可以调整节奏,重新讨论并改变心理策略。

 

此外,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对于咨询师的负性感受。不少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产生了负面的感受,比如认为咨询师对他不够关心、对咨询师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但却不敢暴露出来,怕把咨询师得罪了。这样一来,互动受到阻碍,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还有许多人习惯于把不好的感受放在心里,默默离开这个带来不好感受的人和环境。

 

但是,讨论不好的感受,这正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师也会鼓励你,这里是一个安全的空间,你是可以发火的,你直接提出自己的负性感受,不论是对于咨询,还是对咨询师本人。

 

因此,当你对咨询或对咨询师产生了不好的感受,要随时让咨询师知道,以此来调整你们的关系。当你能够表达对于他人、对于咨询的失望的部分,说出那些你不敢说的东西,这恰恰是咨询关系中的非常关键的部分,也是你新的成长转折点。

 

5、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许多人对心理师抱着魔术师一般的想法,认为咨询一次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事实上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次咨询之后如释重负,其实,这种感觉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当回到现实世界很可能又重头开始。

 

也有不少来访者会说:我做了第一次心理咨询,花了几百块钱,怎么都是我在说呢?好像没有得到什么呢?感觉都没有什么用?

 

其实,在心理咨询师有用之前,需要对于你的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处理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带着问题来的人”。比如,一个人得了细菌性感冒,医生可能会开抗生素,这都是在处理“人的问题”——这种治疗方案是针对某个问题通用的。

 

但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带着问题来的人”,重点在人,同一个问题落在不同的人身上,起因是不同的。比如说大家都是焦虑,但是每个人的焦虑都不同

 

你也许可以通过抗焦虑药物来让你对焦虑的感受性降低,但是焦虑本身仍在,它是和你这个人有关。有的人是因为人际关系太紧张焦虑,有人是因为害怕成功,有人是因为现实因素焦虑。这时候我们需要具体分析,所以对于人的评估就更加重要了。

 

一般咨询的前1-4次,咨询师首先需要了解来访者的困扰和个人背景,之后逐步深入,从而对来访进行初步的评估,并一起讨论咨询的目标,以及大致的咨询计划。

 

有时这个过程不止是4次,评估是后面咨询的基础,对来访的了解越详细,评估越准确,对咨询也就越有利。往往处理的困扰持续时间越长、问题越深刻,需要达成改变的咨询周期也就越长。

 

因此,心理咨询很难立竿见影,因为它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有来访者问题的澄清、来访者的再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咨访双方关系的建立。

 

倘若一个人咨询了一次就中断,来访和咨询师的治疗关系在起点就中断,那么来访者自然就没有收获了。

 

6、心理咨询是否有用,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完成的舞蹈

 

心理咨询的效果,不仅仅关系到“咨询师做得怎么样”,还和“来访者和咨询师合作得怎么样”密切相关

 

事实上,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有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咨询师这方面有包括但不限于保密、来访者利益优先等等的一系列伦理守则约定的义务和责任,而很多人不太清楚来访者也是有义务的,简单来说就是按时出席、按时缴费以及开放诚实地谈论自己的情况。

 

心理咨询有没有成果,不仅看咨询师个人的水平,也要看来访者的自身的准备、人格水平、内在的成长动力、咨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等等。

 

如果一个人自我封闭,油盐不进,心理咨询就会变得很难。如果一个人缺乏动力,想依赖别人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像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那样,心理咨询也会效果甚微。如果一个人和咨询师性格不合,价值观有差异,咨询也会进展缓慢。

 

在了解清楚这些以后,再考虑,做心理咨询对你来说是不是有必要的,是否合自己心意的。

 

你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或者拒绝某个心理咨询这也是为自己赋权的过程。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温馨提醒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wap.020xlx.com,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可以联系m.020ljx.com,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预约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询预约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广州李建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江南西总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1703室(广百新一城楼上)

江南西分部: 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3006室(广百新一城楼上)粤ICP备16042130号 技术支持:华创网络